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_一千三百三十七坦克坟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千三百三十七坦克坟场 (第3/3页)

反坦克火力。7月1日,战役的发展似乎有利于苏军。华军虽然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并连续突破了苏军的防御地域,但进展越来越缓慢。但华军仍然不停顿地夺取苏军的阵地,一点一点的紧缩包围圈。而属于华军第第11骑兵军从苏军阵线的翼侧向西北推进,进展神速,被围困的苏军官兵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的恐慌。

    可能是由于对援军的迟迟不至感到绝望,苏军竟然采取了令华军将领意想不到的非同寻常的措施:苏军竟然集中起所有的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以及数个步兵师组成了新的突击部队,向西方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围!

    此时封闭住包围圈华军已经向西突进了几百公里,失去了开始时的锐气,人员伤亡不断增加,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损耗,部队疲惫不堪。罗特米斯特罗夫指挥的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在付出了巨大的损失代价之后,终于有部分部队强行到达伊施姆河地区。此时华军第3骑兵军正从该地向东突击以便重新寻找机动空间。7月6日,在苏军好容易凑出来的航空兵猛烈的火力准备之后,罗特米斯特罗夫的4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共第3骑兵军发起进攻。得到了消息的被围苏军也用剩余的坦克向华军展开了攻击,伊施姆河坦克战是华军进入苏联欧洲部分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双方的坦克在伊施姆河和铁路路基之间一块狭长的地域上展开激烈交战。在这个地形倾斜有多道冲积沟,密布着灌木林和小树林的狭窄地域。交战双方大约动用了1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在战场上空同时还进行着激烈的空战。

    战斗连续进行了两天。在硝烟弥漫的平原上,交战双方的坦克纠缠在一起,进行着殊死的拼杀,在无数炮弹的呼啸和爆炸声中,一辆辆坦克被击毁,化成冒着浓烟和火焰的残骸。一位观战的德**事观察员这样在报告中写道:“在两天之中,一千辆坦克被打成了废铜烂铁,炮弹和炸弹的爆炸加上坦克炮的吼叫让大地在不住的颤抖,发出痛苦的呻吟,数百架飞机在空中穿梭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空战。奔驰的坦克和炮弹的爆炸掀起了漫天的尘土,地面上布满了炮弹和炸弹炸出的弹坑,燃烧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升腾起无数烟柱,让大地和天空都陷入到了一片昏暗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坦克坟场,地平线完全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太阳挂在天空中,象一个火红的圆盘,勉强可以透过烟尘看到。”

    在这场近距离的坦克大决战中,华军第3骑兵军在战斗中一共击毁了约730辆苏联坦克,自己损失了约300辆。与此同时,远在左翼的苏军42坦克军还在继续用所剩不多的坦克与华军第23重骑兵师进行徒劳的战斗,直到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被华军摧毁。苏军的猛烈抵抗给了华军将领以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认为苏联坦克的损失惨重,但他们也承认,苏联人给己方坦克造成的损失也是令人吃惊的。一些人甚至于还有了苏军的反突击力量非但没有减弱而且似乎还在不断增强的错觉。

    为了彻底消灭苏军,华军重新加强了兵力,于7月10日拂晓开始进攻。中国空军纠集起“鲲鹏”战略轰炸机首先地毯轰炸了在一个巨大包围圈内的苏军阵地。早晨刚过6时,华军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就对苏军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还得到了坦克扫雷分队、自行火炮和陆军航空兵隶属攻击机的近距离直接支援。3个小时后,在扫雷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支援下,华军重骑兵部队又在较狭窄的正面上恢复了进攻。起初苏军的抵抗仍然十分猛烈,但随着华军的不断突破,在苏军的正面防线上打开了一巨大的缺口,随后后续步兵师一拥而上,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第二天华军坦克和步兵对村庄、灌木林和树林进行了清剿,遭到了不小的伤亡,仅头两天的进攻中就伤亡约10000余人,击毙和俘虏苏军40000余人。7月13日,苏军坦克的炮弹消耗殆尽,苏军步兵成为了反坦克的主力。华军坦克在苏军步兵不计伤亡的进攻中损失巨大。当华军从正面突入时,苏军士兵仍然继续在后方敷设地雷,扩大地雷场。又经过两天的战斗,华军的进攻锐气逐渐衰竭,突击限于停顿。

    尽管华军的攻势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已经是苏军目前所能取得的最大战果了,经过连日的作战,苏军死伤惨重,弹药和武器也消耗殆尽,离最终的被全歼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的驱使下,大量苏军士兵开始不顾政委们行刑队的子弹威胁,同华军进行接触,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华军将领意识到苏军军心已经动摇。

    ~~~~~~~

    求月票啊…V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